南宋(公元1127年 —1279年),是宋朝第二個時期,因以臨安(今浙江杭州)為都城,史稱南宋,歷九帝,享國152年。

與金、西夏并立的南宋

金與南宋三條防線

南宋諸路

蒙元崛起后與南宋

宋高宗趙構

宋高宗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趙構,宋徽宗趙佶第九子、宋欽宗趙桓之弟。靖康元年(1126年)欽宗拜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,要求他從速領兵入衛。靖康二年(1127年)五月初一日,趙構在應天府登壇祭天,然后在府衙正廳即皇帝位,就這樣,南宋王朝拉開了序幕。

建炎初年,趙構表面上重用李綱、宗澤等抗戰派,但實際上卻聽從黃潛善和汪伯彥之議,隨后下詔“巡幸東南”。建炎元年八月李綱罷相,建炎二年七月宗澤在三呼“過河”后含恨而卒。

建炎元年(1127年)十月,趙構遁往揚州(今江蘇揚州)避敵,建炎三年春,金兵大舉南下,直趨揚州。高宗聞訊倉惶出逃,從瓜州乘小舟渡江逃往鎮江(今江蘇鎮江)。官員、軍民亦爭城門而出,互相踐踏。金兵追至,大肆屠掠。宋國庫積蓄,朝廷儀物皆棄之不顧。這就是維揚之變。

建炎三年(1129年),軍官苗傅、劉正彥對王淵和宦官康履等不滿,發起兵變,苗傅當面嚴厲斥責趙構信任宦官,賞罰不公,黃潛善、汪伯彥誤國,猶未重懲,王淵遇敵不戰,卻因宦官而得到升遷等一系列罪行,并提出了誅殺康履、藍珪、曾擇等大宦官,以謝三軍,并將帝位傳給皇太子,請隆祐太后垂簾聽政等要求。兵變消息傳出后,呂頤浩自江寧府率所部萬人勤王,劉光世、王德、韓世忠相繼引兵來會。四月初三日,韓世忠的軍隊在臨平打敗了兵變軍隊,五月中,劉正彥、苗傅先后在福建的浦城和建陽被俘。七月押赴建康處死。苗劉兵變至此被徹底平息。

建炎四年(1130年),供職于金人完顏昌麾下的原宋朝御史中丞秦檜獲得趙構接見,力主和議。趙構稱贊秦檜“樸忠過人”,決定委以重任,任命他為試禮部尚書,大加賞賜。紹興元年(1131年)八月,以其取代范宗尹出任右相,負責貫徹和執行對金妥協路線。但秦檜提議“南人歸南、北人歸北”的議和方略也令趙構不滿,趙構表示:“秦檜說‘南人歸南,北人歸北’,朕是北人,將去哪里?”在這種局面下,秦檜于紹興二年(1132年)八月二十六日被罷相,趙構還表示對秦檜“終不復用”。

建炎四年(1130年),張浚集宋朝西軍精銳,以熙河路經略使劉錫為都統制,率涇原路經略使劉锜、秦鳳路經略使孫渥,及趙哲、吳玠等5路大軍,步、騎18萬人,號稱40萬。與金國完顏婁室大軍在富平決戰。此戰,是宋金戰爭中一次大規模會戰。南宋輕率集結重兵,倉促進行反攻,在戰役指揮上恃眾輕敵,互不協同,以致大敗。

紹興四年(1134年),趙構采納朱勝非的建議,任命岳飛為江南西路舒蘄黃復州漢陽軍德安府制置使,收復襄漢六郡,襄漢地區又重歸南宋版圖。岳飛成為繼劉光世、韓世忠、張俊、吳玠以后第五個建節的南宋大將,也成為抗金的中堅。紹興五年(1135年),岳飛鎮壓了以洞庭湖為中心的楊幺起義,解決了南宋的一個心腹之患。

紹興七年(1137年),由于張浚處置不當,釀成淮西兵變,南宋軍隊蒙受巨大損失。秦檜也在紹興七年(1137年)正月重新被起用為樞密使。

紹興十年(1140年),金熙宗正式撕毀和議,發動南侵。劉锜于六月取得順昌大捷,岳飛則從鄂州大舉北伐,在七月取得郾城大捷和潁昌大捷,一直打到離東京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鎮。紹興十一年(1141年),完顏宗弼對宋朝再次發動攻勢,劉锜、張俊、楊沂中等取得柘皋之戰的勝利,收復廬州,但在三月又在濠州之戰中被擊退,金軍得知岳飛已前來應援,加上天氣漸熱,也不敢戀戰,渡淮北歸。

紹興十一年(1141年)四月,趙構采納范同的建議,召韓世忠、張俊、岳飛三大將赴行在,授予韓、張樞密使、岳飛樞密副使,奪其兵權,秦檜也升任左相。十月以涉嫌謀反為由將岳飛下獄,在御史中丞萬俟卨的羅織下,岳飛及岳云、張憲于十二月遇害。對金媾和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,并在十一月達成紹興和議,包含南宋稱臣納貢和以宋金以秦嶺、淮河為界的條款。南宋由此換來了二十年的茍安局面。

宋金實現和平之際,不到四十歲的趙構因心力憔悴而“發大半白”。 此后的十多年中,他倚重秦檜,維持茍安局面。紹興二十五年(1155年)十月二十二日,秦檜就死去。在秦檜死后趙構著手罷斥秦檜的黨羽,赦免之前被秦檜迫害的人士,以加強自己的皇權,史稱“紹興更化”。

紹興三十一年(1161年)九月,完顏亮統兵六十萬,號稱百萬,分東路、西路、中路和海路四道南下,他親統東路二十萬大軍,準備直取臨安。李寶在唐島之戰重創金朝水軍。虞允文指揮宋軍于十一月初八日成功在采石磯阻擊渡江金軍,取得采石之戰的勝利。

紹興三十二年(1162年),六月十日,下詔禪位,趙昚即皇帝位,是為宋孝宗。淳熙十四年(1187年)十月初八日趙構駕崩。

宋孝宗趙昚

宋孝宗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趙昚,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、宋高宗趙構養子。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。

紹興三十二年(1162年),趙昚在登基之初,打著高宗的旗號下詔:“追復岳飛原官,以禮改葬,訪求其后,特與錄用。隆興元年(1163年),經岳飛家屬要求,趙昚給還了岳飛原有的田宅。淳熙五年(1178年),應岳飛之子岳霖的要求,趙昚發還了高宗寫給岳飛的全部“御筆”、“手詔”。

隆興元年(1163年)五月,趙昚任命張浚為北伐主帥,展開隆興北伐。宋軍于一月之內恢復靈壁、虹縣和宿州等地,威懾中原。后在金軍優勢兵力的反攻下,宋軍主將不和,軍心渙散,撤兵符離時遭到金兵的追截,損失慘重,只好再次與金國達成和議,史稱“隆興和議”,又名“乾道之盟”。

隆興北伐失敗后,趙昚在內外政策上都轉向平穩,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“中外無事”、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。 當時社會民生富庶、人民安居樂業、呈現政治繁榮的局面。南宋政府重視生產,勸課農桑,興修水利,民和俗靜,家給人足,牛馬遍野,余糧委田,出現了天下康寧的升平景象。史稱“乾淳之治”。后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。

淳熙十四年(1187年)十月,趙構崩于德壽宮中,趙昚聽聞后失聲痛哭,兩天不能進食,又表示要服喪三年。趙昚為了服喪,讓太子趙惇參與政事。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(1189年2月18日),趙昚禪位于趙惇,趙惇即為宋光宗。紹熙五年(1194年)六月,趙昚在重華殿逝世,終年六十八歲。

宋光宗趙惇

宋光宗溫文順武圣哲慈孝皇帝趙惇,宋孝宗趙昚第三子。淳熙十六年(1189年),趙惇受父宋孝宗禪位登基。

趙惇繼位之初,確有革故鼎新之意,能聽取臣下諫言,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。但他“宮闈妒悍”,懼內心理嚴重,以致后期荒廢朝政;又聽信讒言疏離太上皇趙昚,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機。趙惇在位五年,“乾淳之治”的成果漸消,南宋開始由盛轉衰。

宋光宗是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較平庸的一位。他受父宋孝宗禪位而登基時42歲,并不算年老,卻體弱多病。心理上,也沒有安邦治國之才,聽取奸臣讒言,罷免辛棄疾等主戰派大臣,又讓當時著名的妒婦、心狠手辣的皇后李鳳娘干政,自己對朝政的掌握力不斷下降。

宋寧宗趙擴

宋寧宗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趙擴,宋光宗趙惇與慈懿皇后李鳳娘的次子。

宋寧宗即位后,任用趙汝愚和韓侂胄為相,趙、韓兩派斗爭激烈。慶元元年(1195年)寧宗罷免了趙汝愚,韓黨專權。次年又定理學為偽學,禁止趙汝愚、朱熹等人擔任官職,參加科舉,是為“慶元黨禁”。

嘉泰四年(1204年),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,兩年后削去秦檜封爵,打擊了投降派。開禧二年(1206年)宰相韓侂胄北伐金朝,因北伐失利,被迫簽訂了嘉定和議。嘉定十七年(1224年)9月17日,宋寧宗在臨安宮中的福寧殿去世,在位30年,終年57歲。

宋理宗趙昀

宋理宗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趙昀,宋太祖趙匡胤十世孫,趙德昭九世孫,嘉定十五年(1222年),被立為宋寧宗弟沂王嗣子,賜名貴誠。嘉定十七年(1224年),立為寧宗皇子,賜名昀。

宋寧宗死后,趙昀被權臣史彌遠擁立為帝。趙昀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相史彌遠挾制之下,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,自己則尊崇理學,縱情聲色,直到紹定六年(1233年),史彌遠死后,趙昀才開始親政。他親政之初立志中興,采取罷黜史黨、親擢臺諫、澄清吏治、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,史稱“端平更化”。

端平元年(1234年),派兵聯蒙滅金。同年出兵收復三京,但以失敗告終,次年(1235年)蒙古大汗窩闊臺以宋朝背約為由,全面侵宋,持續四十多年的宋蒙戰爭爆發。晚年趙昀又沉湎于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,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、賈似道等奸相之手,國勢急衰。

景定五年(1264年),趙昀在臨安去世,在位四十一年,僅次于仁宗,享年六十歲。

元朝時,西藏藏傳佛教僧人楊璉真伽盜掘南宋皇陵,將趙昀頭顱割下,并制作成飲器。趙昀的頭顱直到朱元璋攻占大都后,才在元大都的皇宮中被找到。明太祖得知此事,“嘆息久之”。派人找回趙昀的頭顱,洪武二年(1369年)以帝王禮葬于應天府(江蘇南京)。次年,又將趙昀的頭骨歸葬到紹興永穆陵舊址。

宋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趙禥,宋理宗趙昀之侄,榮王趙與芮之子,因宋理宗無子,趙禥被收為養子,景定元年(1260年),被立為太子。景定五年(1264年)繼位。即位時,金朝已經滅亡多年,而北方蒙古帝國的軍隊大舉南下,國難當頭之際,他卻把軍國大權交給賈似道執掌,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錦繡江山處于暗無天日之中。

忽必烈奪得蒙古汗位,穩定內部之后,即派兵侵犯大宋四川地區,并沿漢江南下,于度宗咸淳四年(1268年)包圍襄陽,咸淳五年(1269年)又圍攻樊城。咸淳九年(1273年)正月,樊城被元軍攻破,同年二月,襄陽守將呂文煥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獻城投降。

咸淳十年(1274年),度宗因酒色過度,死于臨安宮中的福寧殿。

宋恭宗趙?

宋恭宗孝恭懿圣皇帝趙?,宋度宗趙禥次子。咸淳十年(1274年)即皇帝位,次年改元德祐,由謝太后臨朝稱詔,賈似道把持朝政,此時元軍向南宋發起了總攻。德祐二年(1276年),元軍兵至臨安,趙?退位降元,降封開府儀同三司、瀛國公 。至元二十五年(1288年),被元世祖忽必烈遣送吐蕃(今西藏)學習藏文、佛經,后出家,從事佛經研究和翻譯。至治三年(1323年),因觸犯文字獄被元英宗賜死,享年52歲。后世傳說宋恭帝為元順帝妥懽帖睦爾之生父。

宋端宗趙昰

宋端宗裕文昭武愍孝皇帝趙昰,趙昰是宋度宗的庶長子。德祐二年五月一日(1276年6月14日)稱帝,史稱宋端宗,改元景炎,加封趙昺為衛王,張世杰為樞密副使,文天祥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,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。

景炎二年(1277年)12月,宋端宗逃至秀山,聽說廣州失守,慌亂之中退到井澳(今中山市南海中)。海上忽起颶風,宋朝船隊被吹得七零八落,宋端宗落水,因此染病。景炎三年(1278年),九歲的宋端宗在碙洲(今江門新會)荒島上病死。

宋末帝趙昺

宋末帝趙昺,宋度宗第三子。景炎三年在碙州即皇帝位,改年號為祥興。祥興二年二月初六(1279年3月19日),南宋與元朝在崖山展開決戰(史稱“崖山海戰”)。宋朝戰敗,元軍隨后包圍崖山。左丞相陸秀夫背著趙昺在崖山跳海而亡,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,國祚320年的宋朝至此滅亡。

南宋雖然外患深重,統治者偏安一隅,但其經濟上外貿高度發達,重心完成了歷史性南移; 思想學術和文化藝術高度發展,理學成型確立正統地位,并向海外傳播,形成了東亞“儒學文化圈”。南宋開啟了中國社會的平民化進程,并出現了歐洲近代前的一些特征:市民階層形成、雇傭關系、城市化,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大交融。 在中華文明發展中具有文藝復興和經濟革命的意義 ,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。